根據《杭州市教育局辦公室關于印發2020年杭州市中小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方案的通知》(杭教辦德體衛藝〔2020〕44号)要求,我校積極發動,以活動為載體,強化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美麗學校、文明校園内涵,堅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興盛,經專家評審,由鐘倩老師指導的學生魏武揚《邂逅大唐》榮獲拱墅區一等獎,杭州市二等獎,由蘇翔老師指導的學生徐翊《一蓑煙雨,一往無前》榮獲拱墅區二等獎,杭州市二等獎。

特此喜報!

佳作欣賞:


邂逅大唐——《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拱宸中學初三(1)班 魏武揚

“唐詩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全方位的美學喚醒:喚醒内心,喚醒山河,喚醒文化本性,喚醒生存本性。”

——餘秋雨

家喻戶曉的《靜夜思》,脍炙人口的《春曉》,廣為流傳的“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皆出自唐人之筆。這些經典,皆被《唐詩三百首》收錄,流傳千古,一代又一代的童子誦讀。我們也敬畏經典,仰慕經典,流傳經典。可經典背後的究竟是什麼值得我們流傳呢?

歲月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們再沒有重回大唐的可能,哪怕曆史資料再詳盡,再怎麼還原當時,也無法做到還原唐代先賢心境和風采。而唯獨以詩歌為媒介,先賢借詩抒情,後人再一睹其風姿,這樣的詩歌經典不再是簡單的文學作品,而是後人能再賞唐人之風貌,再品其意境的一種方式。我想這才是我們流傳經典的真正意義。

于此,我心願是一個無面目的人,在唐詩中渴望與詩人靈魂深處的共鳴,來問清自己的面目。


親人之思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母親在昏黃的燭火下一針一針的縫着遊子的衣裳,燭火映襯着母親斑白的鬓發,母親臉上如溝壑般的皺眉是一生操勞的寫照,心中既盼望着遊子在外有一番作為,又恐怕孩子勞累奔波,颠沛流離,長不歸家。母愛永遠都像春日暖陽,遊子隻需要像小草一樣嫩心。

這首詩頗為有名,引起曆代無數文人共鳴。詩中母親複雜的心理,恐怕是天下母親的心理。恍惚間想到我的母親,照顧我的生活起居,對我的摯愛融于平常的叨擾,融于每天上下學的接送,融于日常點點滴滴。

前些日子,我和母親說想外出遊玩,她問我想去哪裡需不需要她接送,我回答我想和她出去西湖邊走走,她非常驚訝的挑眉,笑着說我嫌棄她老年人不要和她一起玩。我這才意識到,我好像是很久都沒和母親出去玩過,大多都是和同學,心裡就像缺了一點什麼一樣失落。讀到這首詩我突然明白這點缺失,像詩中母親的複雜心理,想陪伴我,想盡心盡力照顧到我所有,又想給我留足空間,留足藏着少年人心思和秘密的空間,在這條邊界線上小心翼翼的反複試探,無奈的苦笑,淡淡的自嘲“老年人”,不敢多跨這條界限一點。母愛的溫暖常在,而我隻需在光明下成長。

慷慨激昂的壯志

人們常言“年少輕狂”亦或是用“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來形容少年人的志氣。談到年少氣盛,不由想起這首詩。相識這首詩很久,如今再讀,詩歌字裡行間的豪情一如當初,可變得是我的心境。這恰似與多年未見的舊友重逢,日月依舊是日月,舊友依舊是舊友,而我卻異般心情。

将進酒 (節選)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初識這首詩是密友誦讀給我聽,我自小便不是自信的人,相反還有點自卑和懦弱,連上台在全班面前講話都恐怕不敢,諸如此類的事對我來說就是“對不起,我害怕”,而朋友精靈古怪,有自信。她朗誦聲音清脆,張揚着自信豪爽的氣質,那音容笑貌放佛至今在我耳畔和眼前回旋。我深深喜愛上這首詩,也嘗試着朗誦,我多次問她如何朗誦出這樣的豪情,卻無論如何也讀不出來。這件事不了了之,但朋友和我講這首詩,她說要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互勉,坦然以對,做事隻求無愧于心。或許我當時未能有這樣的心境,而今,經曆更多的人和事,我真正覺得我能做到當時所說的心境。若還會再次朗誦這首詩,我堅信我能和當時朋友朗誦那樣铿锵有力。

心懷天下的情懷

提及唐代中心懷天下的詩人,不得不想到詩史杜甫。杜甫詩歌多是“哀民生之多艱”為主題,跟随他的詩,總能重複出那個一點點衰敗的盛唐,再度還原曆史。

安史之亂初期,杜甫在城内作為小吏不得出城,一心為國為民的他寫下《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一詩,描述當時長安城内的蕭條景象,國家破碎,唯獨山河還在;春日已至,草木深秀,而無人問津。正時戰争時,感到戰敗結局,草木皆兵,花開而潸然淚下,聽到鳥鳴,感到心驚膽戰。戰争整整一個春天,這時候的家書比得上萬兩金子,頭發也随着心中怅惘越撓越短,連簪子都簪不住了。這樣的杜甫形象還在他其他詩中也有,類似于“老病有孤舟”,以沙鷗自拟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皆是他當時憂國憂民的寫照。

他悲憐蒼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己在風雨沒安定的家,卻依舊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安史之亂中唐王朝收複河南河北時,他欣喜若狂的題寫到“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這樣的狂喜,與之前的種種憂郁形成鮮明對比,這首詩中,放佛一掃之前種種悲傷憂郁和哀愁,又回到了他年少意氣風發的時候,回到觀公孫大娘舞劍時的心情澎湃,我讀出杜甫依舊是那“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壯志淩雲的他。

在唐詩三百首中,邂逅大唐的風采,《唐詩三百首》就像一台神奇的時光機,當你細品其中詩歌真意的時候,能把你帶回那當時的場景,體會到當時先賢的情懷與意境,能為自己為人處事作借鑒,喚醒内心,尋清面目,受益匪淺。


一蓑煙雨,一往無前

——讀《蘇東坡傳》有感

杭州市拱宸中學初三(5)班 徐翊

為什麼要讀蘇東坡呢,中國人有人不太了解蘇東坡,但是沒有人不喜歡蘇東坡,比如說我們夏天吃荔枝,就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我們一到西湖我們就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一到廬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就遇到這個最不會念詩的,你問他蘇東坡有什麼影響,東坡肉還是不錯。所以所有的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蘇東坡文化的影響。而且大家說起蘇東坡的時候,沒有人感受到沉重,沒有人感受到特别痛苦,都是面帶着微笑去體會他帶給我們的那種快樂和欣喜。

林語堂先生說,他為什麼要寫蘇東坡 ,沒有别的目的,他說就是為了娛樂。他去美國帶了好幾箱子的書,全是關于蘇東坡的史料,因為他覺得寫《蘇東坡傳》,簡直是一種享受,這是一個美好的生活,不是一個學術的活動。

蘇東坡之所以能夠被大家喜歡,在我讀完了整本書以後,我的感覺是第一個勝利是來自人文精神上的勝利,就是蘇東坡是一個好人,他這一輩子雖然也當過官也被糾纏到政治的風波當中去,但是他從來沒有害過人。然後非常有才華,我們過去說蘇黃,這指什麼呢?就是蘇東坡跟黃庭堅,兩個人都會寫詞,寫得非常好;然後說蘇辛,蘇東坡跟辛棄疾;然後我們還會說蘇歐,蘇東坡和歐陽修,寫散文也能寫進唐宋八大家;我們說畫畫,蘇東坡跟米芾整天在一塊兒配合,米芾是他的小輩,一天到晚給蘇東坡題字。

在任何一個藝術的門類當中,蘇東坡幾乎都能夠做到頂級,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蘇東坡這一輩子抗洪救災,沒少幹事,蘇東坡的文名大盛時,他寫此時他寫了一封《謝恩表》與皇帝,但因為古時候叫欲加其罪,何患無辭,敵人找了特别多的原因說蘇東坡有意謀反甚至最後蓋的是有意謀反的帽子,皇帝說蘇東坡怎麼都不會謀反,怎麼會謀反,他對朝政不滿倒是有可能的。

宋朝雖然很少對文人判死刑,但是當時的那個敵人已經下了殺心了,最後判下來是什麼呢,皇帝高高地舉起了棒子輕輕地落下來,在11月29号判說貶到黃州,但因為這時候蘇東坡才會誕生,他之前都不叫蘇東坡,他之前叫蘇轼 ,到了黃州他才叫蘇東坡的。

蘇東坡到了黃州,成為了東坡居士,在黃州做了很多好事,比如說他發現老百姓不會吃豬肉,蘇東坡就教當地的人做東坡肉,然後離的不遠就是赤壁,他就跑到赤壁去玩,寫了前後《赤壁賦》。

除了寫文章這些事之外,他要幹活。蘇東坡在黃州幹的最重要的事是做了一個慈善機構,因為當地很多人生完第三個孩子之後,剩下的孩子都殺了,養不起,老百姓養不起就有很多棄嬰,城牆底下特别多的棄嬰,蘇東坡于心不忍,他就建了一個福利院,以扶養這些孩子。然後寫了很多文章,勸大家不要殺死孩子,孩子多一點,艱難一點也應該養下來等等,這是一個絕對具備人文精神的人。

蘇東坡在這段時間裡邊影響力特别大,他負責給皇家起草各種文件,蘇東坡寫文件,寫得又快又漂亮又有說服力,特别會寫,留下了大量的政府文件。一直到最後,蘇東坡去世以後,有一個人替代蘇東坡的職位也是幹這個工作的,這個人就不服氣蘇東坡。這人就有一次問老部下,是蘇東坡的老部下,說我寫的文章跟蘇東坡真的特别大差别嗎,我覺得讀起來也差不多呀。然後那個老部下講說是差不多,你寫的跟蘇東坡沒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區别是他從來不查書,你寫得查字典,你得翻,你弄半天找字眼,蘇東坡拿起筆就寫完了,這就是區别。

蘇東坡雖然無心搞政治,但是政治饒不過他,一個人如果受到最高層特别高的重視,他一定會成為底下的官僚集團的衆矢之的,因為你擋住了别人的道路,你給别人造成了威脅。

後來蘇東坡在1089年的時候,蘇東坡給皇太後寫信說派我回杭州,我在這兒實在呆不下去了,我太想回杭州了。所以1089年再次回到杭州,做了太守,這一次就修了蘇堤,我們講杭州的蘇堤,還有杭州當時的水,西湖的水位大幅下降,因為不通 沒有活水進來,所以蘇東坡給整個西湖進行了疏通的工作,把水道整個建起來,所以在這一階段裡邊,他為杭州做了特别多特别棒的事。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道:895165522杭州實在是太幸運了,居然在這座城市成為南宋國都之前還迎來過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蘇東坡,蘇東坡兩度為官,杭州第一次是30多歲,時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50多歲,時任杭州知州與白居易一樣,他到這座城市裡來的時候,也沒有顯出曠世詩人的模樣,而是變成了一位徹徹底底的水利工程師,甚至比白居易還徹底,他不想在杭州結詩社,開筆會,建創作基地辦文學評獎,他甚至不想在杭州寫詩,偶爾寫了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我看來隻是一個尋常的比喻,算不得成功之作。他僅僅是随口赢過,根本不會放在心上,他那憂郁的眼神捕捉到了西湖的重大危機,如果一定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麼這位美女已經病入膏肓,來日無多。詩人的職責是描寫美女将死時的凄豔,而蘇東坡則想救他,因此他甯肯不做詩人,也要做個真正的男人。面對恐怖的前景,再潇灑的蘇東坡,也潇灑不起來了,他上做朝廷多方籌集工程款項,制定周密的行為方案,開始了大規模的搶救工程,共有六條提案,這些事情僅僅做一件就已經興師動衆,現在要把他們加在一起,同時推進簡直把整個杭州城忙翻了,杭州人誰都知道,這位總指揮叫蘇東坡,但誰都忘了這個蘇東坡就是那個以詩文驚世的蘇東坡,整治之後的杭州和西湖容光煥發,仿佛隻等着做國都了。895165522連此等文士都以這般文字來叙述蘇東坡,可見蘇東坡文化的影響。

7月28号的時候,蘇東坡一言未發便去了。他的浩然之氣用盡,從容歸去矣。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 ,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 ,而明則複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隻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與崇高,這才是萬古不朽的。那麼多的詩人裡,我總是無法不佩服蘇東坡一往而無前的執着。一個人一生幾乎所有苦難的遭遇他都一一經曆,幾乎所有疼痛的記憶他全都曆曆在目,但他總是在風雨中抗下所有的不甘,回首不過淡然一笑!讀完他,我又想到曆朝曆代那些偉岸的詩人,終于領悟一個道理:所有的名人他們的成功與成就,離不開兩個字——堅持!唯有笃定的信念,才可以澆灌悲怆的人生之路;唯有笑看風雨的心态,才能夠讓前方的障礙一掃而空。再回頭看看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拒絕日常的所謂的苦,而那不該都是幸福嗎?

幸福的定義如果從苦難中轉化而來,那麼我們是不是更願意往前多走一步?沒有經曆考驗的人生,終究是不完整的。我也相信自己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權當做對蘇東坡的緻敬,也是自勉。

杭州市拱宸中學

2020年12月23日

報道:李添文